网购在现在生活中很常见,有些人为了获得优惠,甚至只会在网上买,不仅会获得更高的性价比,还有运费险给大家做保障。
但有人利用运费险,八个月的时间骗取了100多万,吓得各大商家集体关闭了运费险,引起网友的热议。
运费险在现在的网购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,此次多个商家关闭运费险,对网友行业有什么影响?
运费险简单来说,就是保险公司在你退换货时帮你承担运费的。它诞生于电商蒸蒸日上的时代,旨在解决网购无法试穿试用的痛点,鼓励消费者放心大胆地“买买买”。
有了运费险,消费者退换货时无需再为运费纠结,购物体验自然提升,电商交易也更加活跃。
但近期慢慢的变多的商家选择关闭运费险服务,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,也让这原本便捷的保障措施,露出了其不为人知的另一面。
运费险的困境,本质上是其自身设计缺陷和监管不足导致的,需要从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平台责任两方面入手解决,才能真正的完成其初衷。
运费险既然有赔偿这一说法,那就是一块“肥肉”,自然也吸引了一些“薅羊毛”党的目光。
有人通过钻运费险的空子,把退货搞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,甚至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。
比如把快递从黑龙江送到浙江义乌,保险费可能要收13块,但实际费用只要8块,这样退货就能赚上5块钱的差价。
如果每天操作100单退货,日收入就能达到500元,月入过万并非天方夜谭。
更有甚者,专门租用仓库,批量“生产”退货订单,将“薅羊毛”生意做到了极致。
据媒体报道,有人通过这一种方式,日入可达4万元,年利润轻松突破千万,堪比一家中型企业的盈利规模。
尤其对于售卖低价商品的商家而言,利润本就微薄,“羊毛党”的疯作,直接侵蚀了他们的利润空间,甚至导致亏本经营。
不少粉丝数量多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网店也遇到了麻烦,高退货率和运费险费用让它们压力山大。
有人用假退货、多申请等伎俩,在8个月的时间里骗走了保险公司100多万。这起案件不仅震惊了整个电子商务行业,也暴露了运费险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。
这不仅损害了商家的利益,也破坏了电子商务行业的诚信体系,更让真正需要运费险保障的消费者受到了牵连。
站在商家的角度,关闭运费险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被逼无奈的选择,持续上升的退货量让商家承受不住压力,关闭运费险才能免除更大的损失。
尤其在服装类目,退货率高达70%-80%,甚至更高,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商家每卖出10件衣服,就有7到8件会被退回。
而且日渐增长的运费险成本也让商家苦不堪言。随着“薅羊毛”现象的蔓延,运费险赔付金额不断攀升,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利润空间。
商家关闭运费险,虽然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护了自身利益,但也对消费的人购物体验产生了负面影响。
没有了运费险的保障,消费的人在退换货时需要自行承担运费,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购物成本和顾虑。
尤其对于一些价格敏感型消费者而言,运费的增加可能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,一些消费者甚至表示,“没有运费险,我就不想网购了”。
一些商家选择性地提供运费险,只针对特定商品或特定用户开放;一些商家则通过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,来降低退货率。
在运费险这场博弈中,电子商务平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。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,平台的缺位和不作为是导致运费险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。
平台的审核机制存在漏洞,“薅羊毛”党可以轻松绕过监管,大肆套取运费险,对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,也导致“薅羊毛”现象愈演愈烈。
一些平台虽然推出了一些措施,例如简化退换货步骤、判定异常账户、加大优惠补贴力度、降低运费险价格等,但这些措施治标不治本,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要真正解决运费险的困境,平台需要承担起更大的责任。平台需要加强风险管控,完善反欺诈机制,从源头上杜绝“薅羊毛”行为。
通过大数据分析,可以找出不寻常的购物订单和账户,有效对付那些喜欢占小便宜的人。
平台还需要优化运费险规则,使其更加合理和公平,能够准确的通过商品种类、退货原因等因素,设置不一样的运费险赔付标准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弊端。
只有平台积极行动起来,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和商家的合法权益,维护电商生态的健康发展。
“羊毛党”的兴起,让运费险成为了被“薅”的对象,导致商家损失惨重,高额的退货率和运费险成本,也让商家不堪重负,最终不得不选择关闭运费险服务。
运费险作为电商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的未来走向,关乎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健康发展,仅仅关闭这项服务并不能让行业健康发展,甚至会让我们消费者缺失网购的信任。
未来只有在多方一起努力下,才能重塑消费者、商家和平台之间的信任,让运费险回归其初衷,成为真正惠及消费者、促进电商发展的重要工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