产品中心

你的位置:首页 > 产品中心

传说中的两江总督是多大的官?两江是现在哪些当地?

  康熙二十年底、二十一年头(1682),其时三藩之乱已平定。江西总督再次裁并江南。康熙二十年十二月癸卯(1682年2月1日):“升……直隶巡抚于成龙,为江南江西总督。”二十一年(1682)正月,“调江西总督董卫国,为湖广总督。裁江西总督缺,归并江南总督,为江南江西总督。”

  此后江南总督的统辖规模始稳定为江南江西两省,称江南江西总督,并必定驻劄于江宁府。在《清实录》中,江南江西总督之省称两江总督始于康熙五十六年(1717),而江南江西总督之名最终一次出现,是在康熙六十一年(1722)。

  直隶总督、两江总督、两广总督、湖广总督、闽浙总督、四川总督、陕甘总督、云贵总督,是为清八大总督。当然,除此之外,还有四个:南河总督、东河总督、漕运总督,这都是办理专项业务的,并且后来都被裁撤,所以不入“八大总督”之列;东三省总督,光绪三十二年(1906年)新建立的,存在时刻太短,影响较小。尽管都是总督,其间也有肥瘦、轻重之分,这和所辖区域的政治位置、经济实力有直接联系。

  清朝的当地行政准则实施的是督抚制。其时全国划分为23个省,每个省设一名巡抚,为主管一省民政的最高长官。总督权利比巡抚大得多,但与巡抚之间没有直接的从属联系,总督和巡抚都是对上直接听命于皇帝。不同的是总督能够管数省,偏重军事,巡抚只管一省,偏重民政。

  李沛诚所著《我国历代改革者》一书中专门介绍两江总督统辖的是:江苏、安徽、江西三省,而不是江苏、浙江的“两江”。

  两江总督,辖江苏,安徽,江西三省,治南京,位置次之,晚清两江总督又兼南洋大臣,权势也日重;

  两江总督前身为顺治四年所设置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,总督府驻江宁(今南京)。顺治九年,总督府一度迁往南昌,改名江西总督,不过很快康复旧制。康熙元年,操江业务划归江南总督办理。康熙二十一年仍合,正式定名为两江总督。雍正元年,授与历任两江总督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之官衔。道光十一年起,两江总督兼管两淮盐政。自同治五年起,两江总督兼管五口互易商货业务,授为南洋互易商货大臣。

  两广总督,辖广东,广西二省,治广州;湖广与两广位置适当,总督权势也适当,仅仅晚清两广位置日渐重要,位置在湖广之上;

  陕甘总督,辖陕西,甘肃二省,治西安,位置较闽浙稍低,晚清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,陕甘位置只在直隶与两江之下,又当别论;

  设置巡抚的省份则有:直隶,陕西,山东,河南,江苏,安徽,江西,湖南,湖北,四川,山西,甘肃,福建,浙江,广东,广西,云南,贵州;后来又顺次增设了:新疆,台湾,黑龙江,吉林,奉天巡抚。计二十三处。

  浙江归于浙闽总督统辖规模。两江,指江南省(今江苏、安徽和上海)和江西省,是清王朝的财赋重地,也是人文荟萃之区。公元1667年,江南省东西分置而建江苏(今江苏省和上海市)和安徽二省。

  两江总督是当地最高长官,太平天国运动之前多由满人担任,之后汉人渐多。从康熙四年(1665)到宣统三年(1911),有影响的计80余人,98任,历247年。因而初时该总督统辖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的政务,因而号两江总督。

  历代两江总督如于成龙、张鹏翮、史贻直、尹继善、陶澍、林则徐、裕谦、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、刘坤一等皆为清代重臣。

  清代同治前的总督署所在地详细在南京何处有待考证;清代同治三年(1864年)后总督署坐落南京城正中(今南京内),明汉王(成祖次子朱高煦)府原址,太平天国天王府,民国时期辟为国民政府所在地,建国后先后作为江苏统战部、民革江苏中心、江苏省政协所在地,现为我国近代史博物馆。

  江南省原为明朝龙兴之地南直隶,最重要的包括今日的上海、江苏和安徽三省市,是一个地域宽广、政治显要、经济杰出的区域,入清后仍保有对立清廷中心的实力,因而分而治之乃是清廷羁束该地的重要手法。江南省的分立并不是一蹴即至的,也没有特别清晰的标志性事情或时刻点,而是当地各类官职上百年渐进式调整之后的成果。

  顺治二年(1645),清朝定鼎江南之后,在江南省设左、右两位布政使、一位总督及江宁、凤阳、安庐三巡抚分担当地政事。其间,江宁巡抚又叫“苏松巡抚”、“江南巡抚”,为江苏巡抚前身,因常驻姑苏府,后又有“姑苏巡抚”之名;凤阳巡抚则时立时废,立时因分担海防,故驻临海的扬州府属泰州;安庐巡抚中心也有过废立,后称“安徽巡抚”,驻安庆府。江南省之上又设有总督一名,因大都时刻辖区含江南、江西两省,常常被称作“江南江西总督”,后又简称“两江总督”。在清朝初年布政使仍被视为一省之长的情况下,因为江南左、右布政使及两江总督均驻江宁府,江宁府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省省会。

  一般以为,各省的左、右两位布政使是一正一副的联系,同治省会,一起办理全省政务。但在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江南省的布政使驻地也发生了改变:时任江宁巡抚的朱国治要求江南右布政使分驻姑苏,使自己和右布政使的辖区(江、苏、松、常、镇五府)重合,以便指挥布政使督催粮款;左布政使仍寄治在江宁府,控制江南省剩余的府州,其辖区内仍有凤阳巡抚、安徽巡抚两位上级。此刻,两员布政使统辖的区域面积差异十分悬殊。

  到了康熙四年(1665年),凤阳巡抚因职能与漕运总督堆叠较多,终遭裁撤。依据时任江南江西总督的主张,同年十一月戊申(1666年1月1日),原属凤阳巡抚的庐州、凤阳两府,滁州、和州二州分隶安徽巡抚办理;淮安、扬州二府及徐州分隶江宁巡抚办理。之所以挑选东西切割凤阳巡抚辖区,主要是考虑将淮安、扬州二府、徐州直隶州的黄河水利及漕运业务统归一位巡抚办理,与此无关的府州则划给安徽巡抚。由此至清朝末年,江宁(江苏)、安徽巡抚驻地和辖区未再改变,奠定了今日江苏和安徽两省的根本格式。

  因为江南省特别的官僚装备,及一向共闱的江南乡试的长期存在,两个新省名替代老省名用了好久。直至清末,新老三个省名仍时有混用,乃至到清朝行将灭亡的宣统三年(1911),官方文献中仍有“江南省”这样的表述。不过整体而言,咱们我们能够以为乾隆今后,特别是到19世纪,世人已逐步接受了江苏、安徽分省的既定现实。

  江苏这种“划江而治”的格式贯穿了整个清中后期。这一格式无形中强化了江宁和姑苏各自的省会位置,但也不行避免地削弱了江苏各地的“省籍认同”。举例来讲,较之“遥不行及”的姑苏巡抚,江北各府州明显更接近江宁省会,当地志和碑铭也倾向于自称“江南”属地,而不乐以“江苏”冠之;相同,江南公民也对江北府州无感。省籍认同的淡漠,也为光绪年间“苏淮分省”埋下了伏笔。

  时至今日,江苏省内居民彼此认同度仍较低,这与清代江苏督抚分驻、官员树立的前史传统可谓不无联系。

TAG标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