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获得各温度下奥氏体的形成速度,可将 共析碳钢小试样迅速加热到Ac1以上不同温 度,如730℃、745℃、765℃、800℃等等,并 在每一个温度下保持一系列不同时间,如1、 10、40、100、……s,然后在盐水中急冷到室 温。测出上述各个试样中马氏体的数量,这些 马氏体量就等于高温下所形成的奥氏体量。
¾ 其密度最高 ¾ 比体积最小 ¾ 线线胀系数最大 ¾ 导热性最差 ¾ 屈服强度低 ¾ 滑移系多 ¾ 塑性变形能力好
(1)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处,碳原子浓度相差 较大,有利于获得形成奥氏体晶核所需的碳浓度;
(2) 在铁素体和渗碳体两相界面处,原子排列不规 则,铁原子有可能通过短程扩散由旧相的点阵向新相 的点阵转移,促使奥氏体成核;
(3) 在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界面处形核是在已有的界 面上形核,形核时只是将原有界面变为新界面,总的 界面能变化较小,要增加的应变能也较小,并且两 相界面处畸变能较高。
¾ 奥氏体晶核的形成 ¾ 奥氏体晶核的长大 ¾ 渗碳体的溶解 ¾ 奥氏体的均匀化
当T=727 ℃ , ΔG=0,相变 不会发生。 图2-5 珠光体(P)和奥氏体(γ)自由能随 温度的变化曲线(示意图)
共晶转变线℃的恒温下发生共晶转变,由wc=4.3%的液相转 变为wc=2.11%的奥氏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: 即液相(L4.C3→0%γ-CF)e、E奥Fe氏3C体(2.11%C)和渗碳体(6.69%C)三相 共存。 其中,C—共晶点;E—碳在γ-Fe中的最大溶解度。
钢铁热处理和其他材料的热处理一样,通常第一道工 序就是加热。除了回火,基于回复与再结晶的去应力 退火以外,几乎常见的具体热处理,如退火、正火、 淬火等,都需要首先奥氏体化,使之先形成奥氏体组 织,可见,在钢的热处理过程中,加热转变往往是重 要的第一步,其是钢进行各种热处理的基础。
钢的热处理过程一般都包括奥氏体形成和奥氏体分 解,控制这两个过程来调节组织,从而获得所需要的 性能。
对于合金钢而言,其点阵常数除和碳含 量有关,还与合金元素的含量以及合金 元素原子和Fe原子的半径差等因素有关。
奥氏体的组织通常由多边形等轴晶粒组织组成。有时 可以在晶粒内观察到孪晶(两个晶体(或一个晶体的两 部分)沿一个公共晶面构成镜面对称的位向关系)。
钢加热转变时的相变驱动力为新相奥氏体与母相之间的体积自 由能差ΔG。 根据固态相变形核理论,形成奥氏体核心时,系统总自由能变化 ΔG为: ΔG=−VΔGvS γ VΔGs 式积中自:由V能—差—,新V相Δ的Gv体是积相,变Δ的G驱v—动—力为;奥氏体与珠光体间单位体 S——新相表面积,γ为新相与母相间单位面积界面能, S γ 为相变的阻力; 变的Δ阻G力s为。奥氏体形核时所增加的单位体积应变能,VΔGs为相
当T A1(727 ℃)时,碳钢 平衡相为珠光体(铁素体和渗 碳体)。
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,亚共析 钢中的过剩相(铁素体)将不 断转变为奥氏体;过共析钢中 的过剩相(渗碳体)将不断融 入奥氏体,此时奥氏体的化学 成分分别沿GS和ES曲线 珠光体向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示意图
形核率 线生长速度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影响奥氏体形成速度的因素
当T升高时,N明显地增加。原因为:当温度上升 时,原子扩散能力增加,相变驱动力增大,使得临 界形核功 减小。
其中,碳溶于α-铁中的间隙固溶 体称为α铁素体,为BCC晶格, 常用α或F表示;碳溶于γ-铁中的 间隙固溶体称为为奥氏体,为 FCC晶格,常用γ或A表示。碳溶 于BCC晶格δ -铁中的间隙固溶 体,称为δ铁素体,以δ表示。
当奥氏体晶核在铁素体与渗碳体相界面上形 成后,将同时出现γ -α和γ-Fe3C相界面。
奥氏体晶核长大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这两个 相界面向铁素体和渗碳体中推进的过程。
将钢件加热至临界点以上,在加热和保温过程 化中,)会,发BC生C结伴构随的着αF-eF3Ce向溶F解C(C结包构括的碳γ原-F子e转扩变散,均形匀成 均匀奥氏体,即奥氏体化。从而在后续的冷却过程中 能够最终靠控制过冷奥氏体分解,来获得所需要的珠光 体、贝氏体或马氏体。 改善钢材性能的途径:合金化(合金钢)、热处理。 由于发生α与 γ 间的转化,使钢的热处理有更大空 间,也更加丰富。
¾ PSK(共析转变线)γ-Fe→α-FeFe3C ¾ GS (奥氏体中析出铁素体或铁素体溶入奥氏体的温
奥氏体的形成是由点阵和碳含量不同的两个相转变 为另一种点阵及碳含量的新相的过程,这中间还包括碳通
1495℃的恒温下,成分为wc=0.53%的液相与wc=0.09%的δ铁 素体发生包晶转变,形成wc=0.17%的奥氏体 :
LB δ-FeH →γ-FeJ, 即δ铁素体(0.09%C)、液相(0.53%C)和奥氏体(0.17%C)三相共 存。 其中,B—包晶转变时液态合金的成分;H—碳在δ-Fe中的 最大溶解度;J —包晶点。
在铁碳二元合金系中,含碳量小于2.11%的合金称为碳钢(也即只 含碳元素的钢) ,含碳量大于2.11%的合金称为铸铁。
碳钢的分类(多种分法): (1)以碳含量(以0.25%和0.60%为界)来分
——碳素结构钢、碳素工具钢 碳素结构钢(工程结构/机械零件等)综合性能好,以低、中碳钢 为主;碳素工具钢(量、刃、模等工具)硬度、耐磨性好,以高 碳钢为主。 (3)以组织来分 ——亚共析钢、共析钢、过共析钢 含碳量为0.77%的钢称为共析钢;含碳量小于0.77%的钢称为亚共 析钢;含碳量大于0.77%的钢称为过共析钢。 在室温,共析钢的 体组织;是过珠共光析体钢(的α组F织e3C是);二亚次共渗析碳钢体的珠组光织体是。先共析铁素体珠光
A1点以上即在一定的过热度下才能发生。 同理,冷却时,奥氏体向珠光体的转变也必须
为便于区别起见,通常把钢加热时的临界点 加注“C”字,分别写成Ac1、Ac3、Accm; 而把冷却时的临界点加注“r”字,成为Ar1、 Ar3、Arcm等。但Accm与Arcm不常用,通常 只写成Acm,不再加注表示加热或冷却的字 母。
γ-Fe的点阵常数:3.64Å ,其R最大空 隙为0.52Å 。R碳原子为:0.77Å 。最 大R空隙与R碳原子较为接近。
碳原子进入空隙后,将引起点阵畸 变,点阵常数增大。溶入的碳越 多,则点阵常数越大。
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最大溶解度为 wc=2.11%(T=1148 ℃)。
(2)当铁素于奥氏体与渗碳体中间时,奥氏体的长 大将受碳在铁素体中的扩散所控制。 由推导的线生长速度计算公式可知,当奥氏体形成
综上,奥氏体其形核率和线生长速度均随 温度的升高而升高,也即奥氏体的形成速度随 着温度的升高单调增加。
三、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奥氏体的结构、组织和性能 §2.2 奥氏体形成的热力学条件 §2.3 奥氏体的形成机理 §2.4 奥氏体等温形成动力学曲线 奥氏体晶粒长大及其控制
由于奥氏体晶核形成后不断向铁素体和Fe3C中长大,但长 大速度不同,由于向Fe3C的长大速度较慢,因此,当铁素体 完全消失后, 仍存在部分残余的Fe3C。随着保温时间的延 长,残留的Fe3C将继续溶入奥氏体中。
不当均残匀留分的布F,e3因C完而全需溶要入继奥续氏通体过时扩,散奥过氏程体才中能仍消存除在,C这的一 过程称为奥氏体的均匀化。
钢铁热处理需要同时考虑如下两个过程:加热转变— —奥氏体化过程;冷却转变——过冷奥氏体分解过程。 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,控制最终热处理后的组织性能。
一、铁碳相图 二、Fe-Fe3C相图与热处理有关的部分 三、碳钢及其分类
铁碳相图是由包晶反应、共晶反 应和共析反应三部分连接而成的。 除了液相和渗碳体这两个单相区 外,还有碳在铁中的固溶体α、δ、 γ三个单相区。
因此提高加热速度,使奥氏体形成温度上升,便 可以促使奥氏体的形核率显著增大,将有利于获得 细小的奥氏体晶粒组织。
奥氏体的线生长速度与奥氏体的长大机制有关。 奥氏体的长大可以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所控
(1)当奥氏于铁素体与渗碳体之间时,奥氏体的 长大是受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这种机制长大的,此 时,奥氏体两侧将分别向铁素体与渗碳体推移,则奥 氏体线生长速度包括向两侧的推移速度。因此,推移 速度取决于碳原子在奥氏体中的传输速度。
共析转变线温度)的恒温下发生共析转变,由wc=0.77%的奥氏体 转变为wc=0.0218%的铁素体和渗碳体组成的混合物(即珠光 体): 即奥氏体γ-F(0e.S7→7%αC-F)、eP铁F素e3体C (0.0218%C)和渗碳体(6.69%C)三相共存。 其中,S—共析点;P—碳在α-Fe中的最大溶解度。 凡是含碳量wc>0.0218%的铁碳合金都将发生共析转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