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江由西向东奔腾6300多公里,水量充沛,江面宽广,流域面积覆盖了我国五分之一的疆土。自古以来,长江数次阻隔了北方戎行进攻的脚步,促进我国堕入南北坚持的局势。“划江而治”成为两边缓解政治对立的最佳计划。
现实上,长江遭到“西高东低”的地形影响,分为上游、中游、下流等三部分。每个部分,受地形和条件的约束,防护重心各有偏重,防护系统不可能八面玲珑,进攻方捉住防护缺点,顺势打破,长江防地随即坍塌。可见,长江并非牢不可破的。
长江上游地形险峻,易守难攻,尤以四川和重庆为防护重心,占有此地,可觊觎关陇,剑指华夏,又可顺江南下,机动突袭。三国时期,钟会、邓艾率军伐蜀,强逼蜀后主刘禅出降,由此,东吴侧翼洞开,奠定了三分归晋的根底。
长江中游,丘陵交织,植被茂盛,连绵数千公里,没有办法进行全面防护,只能依托武汉、荆州、岳阳、宜昌等沿江重镇,坐落支流的要害险地,相同不可或缺,得失之间,关乎国运。表面上互为犄角,以点带面,实际上防护系统漏洞百出。
南宋咸淳三年(1267年),宋蒙激战襄阳。两边你争我夺,彼此攻防,历时六年。咸淳九年(1273年)宋将吕文焕力竭降蒙,襄阳宣告沦陷,南宋遭受严重波折。享国三百年的宋室危如累卵,危如累卵,消亡已成定局。
相比之下,长江下流气候湿润,地形陡峭,土地肥美,晋室南渡和靖康之难后,经济文明昌盛,江南地区更以“鱼米之乡”著称。而长江声称通途,下流水流减缓,浅滩遍及,如采石矶(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)、瓜洲(今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)、田家镇(今湖北省武穴市西南)等地,是渡江作战的杰出地域,合适大兵团渡江作战。
此外,南昌、合肥、南京、扬州等经济中心城市沿江树立,缺少战略纵深,北方戎行一旦过江,无法安排有用的反抗和反击,功败垂成,惋惜闭幕。南明、南唐和吴越死守长江下流,困兽犹斗,难逃战胜或屈服的宿命,沦为前史展开的路人甲。
面临继续添加的防卫压力,兵家提出将战略前哨北移至淮河流域,产生了“守江必守淮”的观念。地舆名著《禹贡》记载:“导淮自桐柏,东会于泗、沂,东入于海。”淮河,我国七大河之一,坐落华北平原南部,与长江、黄河和济水并称“四渎”。淮河全长1000公里,横跨河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和山东五省,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。
公元581年二月,杨坚代周建隋,定都大兴(今陕西西安),有吞并全国之势。南陈后主陈叔宝对此嗤之以鼻,扬言:“王气在此,自有天佑。齐兵三来,周师两至,无不摧败.隋军此行,又能何为?”现实很快打脸。开皇九年(公元589年)正月初一,贺若弼军南渡广陵,韩摛虎夜袭采石,两边东西夹攻,势不可当。陈后主如梦初醒,亲率陈军御敌。只是二十天,南陈倾覆,后主沦为阶下囚。
其实,陈后主的“王气”并非长江,而是淮河。此地早已落入隋军之手。失掉淮河作为战略依托,长江不可能处处设防,难以发挥阻挠进攻的作用。隋军可以分分钟过江。可见,隋灭陈是必然趋势,无可挽回。
守江靠不住,守淮未必输。淮河的长处是支流湖泊很多,方位适中。淮河共有58条支流,有洪泽湖、高邮湖、宝应湖等五大湖泊,沿岸散布着湾地、凹地和沼地。现在,从淮河中游的安徽蚌埠到长江下流的江苏南京,坐高铁仍需一小时才干抵达。这一地域成为南边政权的战略缓冲区。
东晋义熙五年(公元409年)四月,名将刘裕率晋朝水师,由建康(今江苏南京)动身,过长江,溯淮水,入泗水,势如破竹,使用南燕弃险恃强的失误,以车制骑,获得先手。随后,晋军攻击广固城(今山东青州西北),采纳久攻击疲的战术,一举破城,南燕国灭。
《三国演义》第五十四回,刘备感叹:“南人驾船,北人乘马。”这句话道出了南北两边戎行的主要特征。南边水系很多,气候温暖,冬天河流不封冻。船舶运货拉人,方便便当。北方产马,马队机动性强,冲击力大,由此带来的巨大耗费,需求车载马驮长途运输。在功率上,北方显着弱于南边。刘裕娴熟运用了南边水军的优势,在淮河上频频调集戎行和物资,为战役成功供给了充沛的保证。
淮河的作用不只是后勤安排,以此为凭,进可攻,退可守。操控淮河,等于把握了战略主动权,既能北上华夏,扩展战略空间,又能南下淮扬,要挟长江防地。在前史上,在淮河流域迸发的战役,层出不穷,深刻影响了我国的展开。
淝水是淮河的支流,源自淮南将军岭,闻名的淝水之战在此迸发。公元383年,前秦苻坚率112万联军攻晋。谢玄指挥八万北府兵应战,两边激战淝水。东晋以伤亡五千人的价值,团灭前秦嫡派主力三十万,联军多有叛亡。东晋九死一生,发明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
作为防卫方,以淮河为防地,正面硬扛对方进攻,辅以游骑打扰敌后,迟滞了对方的攻势,以空间换时刻,一起,后方调集很多战略物资,以便展开战略反击。北魏和平线年),北魏世祖拓跋焘率六十万马队,来势汹汹,暴虐淮南。刘宋节节反抗,边战边退。北魏兵抵瓜步山后,已成强弩之末,只得含恨北还。淮河再次成为南边政权的救命稻草。
以淮河作为基地,东捣幽燕,西指华夏,对北方政权构成了严重要挟。朱元璋在吞并陈友谅、张士诚和方国珍后,安身长江下流,兵精粮足。趁元帝国内讧之际,朱元璋提出“先江后淮”的战略。先肃清沿江元军据点,再操控淮河两岸,最终攻击元大都。现实上,朱元璋的战略中正确的,步步为营,作用十分显着,是古代北伐成功的孤立个案。
顾祖禹在《读史方舆纪要》中提出:南边政权“当时之盛衰,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。”这是对“守江必守淮”的最好注解。有些人试图仰仗江淮形胜,打着“划江而治”的如意算盘。江淮虽险,无法阻挠民族融合、国家统一的大势,更不是某些人获取政治利益的东西。中华民族血脉相连,心意相通,“划江而治”不过是南柯一梦罢了!